《送春》以细腻笔触勾勒春末景象,借自然时序更迭隐喻人生聚散无常。歌词通过“残红”“絮雪”“薄雾”等意象,描绘春光渐逝时那份静谧的怅惘,并非沉溺于伤感,而是以凝望的姿态接纳流转的必然。其中“东风倦”暗喻外力难以维系美好永恒,“苔痕漫阶”则象征时间默然侵蚀的痕迹,传递出万物皆需遵循自然规律的哲思。 歌词深处藏着对短暂美好的珍重与释然。看客“负手立尽烟霞”,既不挽留亦不哀叹,体现东方美学中“物哀”与“旷达”的交融——既知花落明年还发,却仍愿为此刻的凋零驻足,这种矛盾恰是对生命最深情的致敬。末句“蝉声已碎楝花风”以声景交融之法,将春逝的视觉转化为听觉的碎片,暗示离别之痛终将沉淀为记忆里的粼光。 全篇未着一字说人世,却通篇皆是人间况味。春去秋来本是寻常,但词中人与春的静默对话,恰似人间无数场无声的告别:对时光、对情谊、对曾经炽热的自己。这份“送”的姿态里,有怜惜而无纠缠,有怅惘却不颓唐,最终在词句间凝练成一种温柔的力量——学会告别,便是学会了如何与永恒共处。

送春吉他谱